传感让世界更智能
芯森感受美好世界
客户至上、品质卓越、创新思变、诚信合作

公司始终以“持续为客户提供更优的传感器,成为一流智能传感方案服务商”为使命

为客户提供高质量、高可靠性、高一致性、高性价比和完全自主可控的传感器

关于我们
联系我们
News information
新闻中心
国产“芯”力量:磁通门漏电流传感器在光伏系统中的关键角色
来源: | 作者:芯森电子 | 发布时间: 2025-07-22 | 4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在新疆一座200MW光伏电站中,运维人员在监控系统中发现多个光伏组串的输出功率持续下滑,日均下降达到3.7%。经过逐一排查,问题指向了组件与地之间缓慢积累的直流漏电流。这类毫安级的小电流虽不易察觉,却会长期影响发电效率,成为电站运行中的“隐形损耗”。

随着全球光伏装机规模不断扩大,系统安全已不只是成本优化的附属话题,而成为保障电站长期收益的核心议题。在潮湿、多盐雾等复杂环境中,组件与地之间易形成漏电流通道,既可能威胁人身安全,也会加速电势诱导衰减(PID)现象,直接导致组件性能下滑。为了及时识别这些微弱电流并加以控制,磁通门漏电流传感器成为目前较为有效的监测手段之一。

 

微电流监测:从看不见到可控

磁通门直流漏电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

原边电流Ip产生的磁场和输出电流Is在补偿线圈上产生的磁场大小相等,方向相反。由线圈和方波振荡电路产生方波,振荡电路的输出信号,通过解调滤波电路对零磁通产生的信号进行处理,再经过调零及放大电路对零点和输出信号幅度进行调整。由于磁芯工作在零磁通状态,磁芯的非线性和剩磁对传感器的精度没有影响,所以磁通门直流漏电流电流传感器的精度高,非线性失真小,主要用于直流小电流和漏电流的检测。

 

磁通门传感器采用磁饱和检测原理,可实现对直流毫安级电流的高精度测量。相比常见的霍尔传感器,其在微小电流段的抗干扰能力与稳定性表现更为出色,尤其适合对PID早期现象的监控。

以芯森电子的FR5V系列为例,在实测环境下展现出以下性能优势:

测量精度±0.5%,高于行业主流的±2~5%;

电流分辨率:可稳定检测0.01~0.1A的微弱漏电;

温漂控制±1.5mV/K零点温漂-10℃~70℃工况下仍保持稳定;

绝缘性能:隔离耐压达3000V AC,电气间隙达7.2mm,满足甚至超过IEC标准要求。

其外壳采用UL 94-V0阻燃材料,工作温度覆盖-25℃至+70℃,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,即使在昼夜温差超过40℃的西北戈壁地区,仍能稳定运行。

 

 

关键部署节点与防护机制

芯森电子FRxV系列传感器部署在以下位置:组串负极汇流箱、逆变器输入端、组件与支架之间,构成系统级安全监测网络。

其防护机制大致可分为三道:

1. 初级监测:当漏电流超过50mA,系统记录异常点;

2. 中级干预:连续多日超120mA时,触发夜间接地或修复机制;

3. 高级防护:超过250mA时,自动断开组串,防止电弧火灾。

通过上述机制,可以显著减少电气事故和发电损耗。以新疆某光伏场为例,在部署FR7V P00型号传感器半年后,漏电流控制联动PID防护系统,组件衰减率由3.7%降至0.8%,每年减少发电损失近380万元。

与传统检测手段对比

磁通门传感器为何能在行业内获得认可?与其他方法相比,它在响应速度、精度、安装方式等方面表现更为优异:

检测方式

电流检测灵敏度

温漂表现

安装方式

响应速度

普通霍尔传感器

较差(>60A)

较高(±50mV)

封闭式

秒级

磁调制式传感器

中等

中等

闭合磁芯

分钟级

磁通门FRxV系列

高(0.01A可测)

低(±1.5mV/℃)

开口式

秒级

传统的人工巡检或绝缘电阻测试,往往无法识别雨后或清洗后造成的绝缘突变。而FRxV系列具备毫秒级响应速度和微安级分辨率,可实时反映环境与运行状态变化导致的微电流波动,显著提升故障发现的及时性。

国产化替代:窗口与挑战

随着1500V光伏系统的普及,对直流侧漏电流的监测需求持续增长。据行业测算,1GW装机容量需配置约2.5万个漏电流传感器,全球市场规模已进入千万级。

国产产品正逐步填补这一空白。FRxV系列在价格、定制能力与系统兼容性方面具备优势:

成本控制:价格较进口产品低30%-50%,有助于系统集成厂降低度电成本;

环境适配:针对沿海、沙漠、高原等特殊环境推出定制型号;

平台兼容性:可接入主流光伏SCADA系统,实现组件级数据可视化与报警联动。

供应链与服务:国产替代带来更优质、更稳定的本土供应链和快速响应的售后技术服务。

在宁夏一座智能光伏电站中,运维人员通过大屏即可实时查看每个组串的电流状态。当某支路出现72mA持续性漏电流,系统自动生成工单并建议夜间启动修复程序,减少人工排查负担。

向前一步:从监测走向预测

传感器不仅用于被动报警。借助边缘计算和机器学习,运维人员已能根据电流波形变化识别潜在风险:

微弱波动(0.1~1mA)可能关联接线盒二极管老化;

周期性尖峰则可能预示支架绝缘层磨损;

温度偏移曲线则可能预警组件热斑风险。

这种从“看见”到“预判”的转变,使光伏系统在运行维护上更为主动,减少突发停机风险。

结语:小材大用

当行业关注更多的是组件转换效率与储能协同时,一枚三指大小的磁通门传感器,正在承担起系统“神经末梢”的角色。国产化不仅意味着成本下降,更代表着工程应用中的可靠性提升。未来,在构建更安全、更高效的光伏系统路径中,它们的角色只会越来越重要。